目錄 |
根
青稞的根系屬須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組成。初生根由種子的胚長出,初生根一般5-6條,多的有7-8條。初生根在幼苗期從種子發芽到根群形成前,起著吸收和供給幼苗營養的重要作用。初生根數目多少與種子大小和種子活力密切相關。種子大而飽滿,生活力強,其初生根數目較多,長出的幼苗也健壯。反之,子粒瘦小,千粒重小而不飽滿的種子,其產生的初生根數目少,幼苗弱瘦。在良好的土壤條件下,秋播青稞越冬時初生根入土深度可達60~70cm,到生育后期,有的品種初生根可達200cm左右。
莖
青稞莖直立,空心莖。有若干節和節間組成,地上部分有4~8個節間,一般品種5個節間,矮桿品種一般3個節間,莖基部的節間短,愈上則愈長。莖的高度一般(株高)80~120cm,矮桿品種株高60~90cm。莖的直徑2.5~4mm,莖包括主莖和分蘗莖。它們均由節和節間組成。莖節可分為地上莖節和地下莖節,地下莖一般有7~10個不生長的節間,密集在一起,形成分蘗節。地上莖節通常有4~8個明顯伸長的節間,形成莖桿。
成熟前期的青稞莖桿是直立的圓柱體,莖的表面光滑,呈綠色,成熟后期變黃色,也有少數品種莖桿帶紫色。莖節維管束密集,彼此交錯,形成橫隔,實心。莖下部的節間和上部節間大部分被葉鞘包圍。
青稞的節間由下而上逐漸變長,莖基部第1、2節間是否短粗與其抗倒伏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栽培上應盡可能縮短基部節間長度促使其節間發育健壯,穗下部節間應適當拉長。莖壁厚度與抗倒伏也有一定關系,莖壁厚,彈性好莖桿重點下移,可提高抗倒伏能力。
葉
青稞的葉厚而寬,葉色較淡,冬性和一些豐產品種,葉色較濃綠。葉著生在莖節上,每一完全的莖桿一般具有4~8片葉,最上面的一葉叫旗葉,青稞的葉依其形態與功能分為完全葉、不完全葉和變態葉三種。
青稞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般較寬,葉片含水量普遍比小麥葉片高。主莖葉片數因品種類型而異,冬性和半冬性品種葉片數較多,春性品種較少。多數品種的葉片數在11~16片之間,主莖葉片數與其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關系較大,肥水充足,主莖葉數增多。整地粗放或播種過深易導致出苗延緩,葉片數減少。
花
青稞的花序為穗狀花序,筒形,小穗著生在扁平的呈“Z”字型的穗軸上。穗軸通常由15~20個節片相連組成,每個節片彎曲處的隆起部分并列著生三個小穗,成三聯小穗。每個小穗基部外面有2片護穎,是重要的分類性狀。青稞的護穎細而長,不同品種的護穎寬度、絨毛和鋸齒都是不同的。
小花有內穎和外穎各1片,外穎是凸形,比較寬圓,并且從側面包圍穎果,外穎端多有芒。內穎呈鈍的龍骨形,一般較薄。小花內著生3個雄蕊和1個雌蕊,雌蕊具有二叉狀羽毛狀柱頭和一個子房。在子房與外穎之間的基部有2片漿片。青稞開花是由漿片細胞吸水膨脹推開外穎而實現的。
果實
在植物學上,青稞的種子為穎果,籽粒是裸粒,與穎殼完全分離。籽粒長6~9mm,寬2~3mm,形狀有紡錘形、橢圓形、菱形、錐形等,青稞籽粒比皮大麥表面更光滑,顏色多種多樣,有黃色、灰綠色、綠色、藍色、紅色、白色、褐色、紫色及黑色等。青稞籽粒是由受精后的整個子房發育而成的,在生產上青稞的果實即為種子(籽粒)。種子由胚、胚乳和皮層三部分組成。胚部沒有外胚葉,胚中已分化的葉原基有4片,胚乳中淀粉含量多,面筋成分少,籽粒含淀粉45%~70%,蛋白質8%~14%。
青稞,味咸,性平涼。補中益氣。主脾胃氣虛;四肢無力;大便稀溏。
青稞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突出的醫藥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為何不乏百歲老人,這與常食青稞,與青稞突出的醫療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開的。據《本草拾遺》記載:青稞,下氣寬中、壯精益力、除濕發汗、止 瀉。藏醫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為一種重要藥物,用于治療多種疾病。
西藏聯鄉(歷代班禪貢品青稞基地)、尼木(歷代達賴貢品青稞基地)、普蘭(古格王朝貢品青稞基地)、澤當(吐蕃王朝貢品青稞基地)、崗巴(喜馬拉雅稀缺物種青稞基地)。
青稞栽培技術主要從整地、施肥、備種、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與貯藏六方面敘述。
整地
青稞的整地因種植制度、土壤、天氣等因素而不同。干旱地應在休閑期及時降水保墑,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為冬青稞前茬,收獲后及時翻耕,深耕20~25厘米。整地時要做到“齊、平、松、碎、凈、墑”。播種前整地有益于提高播種質量,結合整地重施底肥是提高青稞產量的重要措施。
施足底肥
施肥原則一般為“重施基肥、用好種肥、早施苗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將全部有機肥和80%左右的氮肥及少量的磷肥用作種肥外,在梨地前全部施入土壤中。還應根據當地土壤供肥能力、產量指標等確定適宜的施肥種類和施肥量。
備種
要達到高產,就要有優良的種子,良種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品質好;二是產量高,增產潛力大;三是品種要適應當地的種植制度和土壤條件;四是對當地病蟲草害等自然災荒有較大的抗御能力。
春播
適期早播,播期,半農半牧區(海拔2600~3000米)要求在3月中旬播種,草地牧區(海拔3000~3400米)4月上旬播種。冬青稞在10月上旬播種。播種量依品種類型、不同地區、種植方式等而定,一般分蘗力強的、成穗率高的品種應少播,分蘗力弱的、成穗率低的品種應多播,撒播比條播的播種量大,一般畝用種量15~17.5公斤,一般為30萬粒/畝,條播、行距以20~22cm為宜,播前粉采用15%粉銹靈拌種(畝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預防青稞各種銹病,化防野燕麥。畝施農家肥1000公斤作底肥,過磷酸鈣15公斤,尿素5公斤作種肥。要求在撒種時盡量將種子撒在溝內,種子覆土深度為2~3厘米,最深不能超過5厘米。
田間管理
青稞出苗后要一定及時查苗補苗,疏密補缺,破除板結,達到勻苗、全苗,為壯苗奠定基礎。人工和化學除草是保證青稞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田間管理措施,除草除人工除草外,多用化學除草方法,其中2,4-D丁酯應用最廣。一般在青稞3~4葉期結合中耕除草,化學防除田間闊葉雜草,青稞拔節期以前,畝噴灑2,4-D丁酯60~80ml。同時注意防病治蟲,灌水和追肥是保證青稞生長代謝的營養及水分的需求。苗期適時灌水可促進青稞的穗分化,形成大穗,在抽穗開花及灌漿期灌水,可促進青稞籽粒飽滿和營養物質的積累。視其苗情酌情追施化肥,追肥以氮肥(尿素)為主,最好結合灌水進行。在青稞2葉1心畝追施尿素4~5公斤,抽穗前期畝施尿素3~4公斤。
收藏與貯藏
青稞在臘熟后及時收獲,收獲不及時會影響產量,并且影響青稞的儲藏品質。青稞在黃熟期收獲最好,也就是植株和穗子全黃,含水量小于20%~22%時收獲、脫粒,籽粒不受損傷。收獲后及時涼曬,防止混雜,并分篩去雜,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以利于種子安全貯藏。
青稞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突出的醫藥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為何不乏百歲老人,這與常食青稞,與青稞突出的醫療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開的。據《本草拾遺》記載:青稞,下氣寬中、壯精益力、除濕發汗、止瀉。藏醫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為一種重要藥物,用于治療多種疾病。青稞在中國西北、華北及內蒙、西藏等地均有栽培,當地群眾以之為糧、正如《藥性考》中所言:“青稞形同大麥,皮薄面脆,西南人倚為正食。”也有學者認為,青稞麥不易消化,尤其是未熟透的青棵更難消化,多食會損傷消化功能,易致潰瘍病。
性平、味咸,歸脾經、胃經、大腸經,含有蛋白質、脂肪、淀粉、維生素B具有補脾養胃、益氣止瀉、壯筋益力、除濕發汗的功效,適合脾胃氣虛、倦怠無力、腹瀉便溏者食用,無所忌諱
芝麻百科芝麻,又名脂麻、胡麻,是胡麻的籽種,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60-150厘米。它遍布世界上的熱帶地區以及部分溫帶地區。芝麻是中國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農業百科農作物
玉米百科玉米,原名:玉蜀黍,別名:羅谷·棒子、包谷、玉茭、苞米、珍珠米、苞蘆、大蘆粟,潮汕話:幼美仁,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高大草本。稈直立,通常不分枝,基部各節具氣生支柱根。...農業百科農作物
油菜花百科油菜花,別名蕓薹,原產地在歐洲與中亞一帶,植物學上屬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在我國栽培較廣,以長江流域和以南各地為最多...農業百科農作物
燕麥百科燕麥為禾本科植物,《本草綱目》中稱之為雀麥、野麥子。燕麥不易脫皮,所以被稱為皮燕麥,是一種低糖、高營養、高能食品。燕麥性味甘平。能益脾養心、斂汗。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可用于體虛自汗、盜汗或肺結核病人。煎湯服,或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餅食。...農業百科農作物
亞麻百科亞麻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纖維,距今已有1萬年以上的歷史。亞麻是純天然纖維,由于其具有吸汗、透氣性良好和對人體無害等顯著特點,越來越被人類所重視。同時,亞麻還是油料作物,亞麻油含多量不飽和脂肪酸,故用來預防高血脂癥和動脈粥樣硬化。...農業百科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