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次針對長江瀕危物種中華鱘的科學考察,在湖北宜昌至安徽安慶1041公里的長江江段拉開序幕。長江商報記者親臨科考現場,記錄下這充滿艱辛的尋找之旅。
今年上半年,科學家在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監測到五百尾中華鱘幼魚,而中華鱘曾經的天然產卵場——位于葛洲壩下約10公里的長江江段,在前一年的秋冬季節卻沒有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繁殖。這推翻了之前在媒體上廣為傳播的“中華鱘連續兩年停止自然繁殖”的說法,專家就此估計,在長江之中面臨嚴重生存危機的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中華鱘,可能已經在宜昌下游江段尋找到了新的產卵場。
物種的保護,可謂與時間賽跑,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開展中華鱘保護工作,農業部隨即啟動了這一次針對中華鱘產卵場的大型科考行動。
長江商報記者追隨科考隊員,在長江宜昌段和石首段展開調查,目睹科研工作之艱難。
因為中華鱘是底棲生物,繁殖群體數量已不足100尾,茫茫大江,覓得一尾魚尚且艱難,更何況這一次的目標,是尋找綠豆大小的魚卵,真可謂“大海撈針”。
科考隊員首先對可能性比較大的江段進行初步的篩查,逐步縮小科考范圍,再采用漁業聲學探測的方法,精確確定中華鱘繁殖群體的分布位置,同時采用食卵魚類解剖、水下視頻和江底采卵等技術,確認產卵活動是否發生,并對產卵場環境和繁殖規模進行調查。
擔任此次科考行動技術組組長的危起偉教授,是國內知名的中華鱘專家,他憂心忡忡地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最近幾年中華鱘產卵場發生變化,與上游大壩和水庫造成的“滯溫”效應相關,導致中華鱘產卵場的水溫,與往年同期相比呈不斷升高趨勢,而中華鱘產卵對水溫特別敏感。“中華鱘如果滅絕,不是魚殤,而是河海之殤。中華鱘的存亡,是長江以及近海生態系統狀況的重要指標。”
為加強新形勢下中華鱘的保護工作,2015年9月28日,農業部發布《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本次科考,正是計劃發布之后的第一次行動。
長江中華鱘的瀕危現狀也受到了國際環保組織的高度關注,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長江項目高級官員程琳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鱘魚保護早已成為了世界性的課題,比如歐洲鱘、大西洋鱘,其野外種群都正在遭遇人類活動的威脅,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在制定全球的鱘魚保護戰略,長江中華鱘將成為其中的保護重點。
許多在長江上不小心被漁民打撈起來的中華鱘和受過傷的中華鱘,都被運送到荊州中華鱘保育中心來救治。
在荊州中華鱘保育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給救助回來的中華鱘清理魚池,時不時地也與中華鱘互動玩耍。
科考隊員每日早上都要通過解剖食卵魚,來查看這些食卵魚的腹腔內是否有中華鱘產的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