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牛不如養驢”,去年以來,隨著牛羊肉價格的下跌,在遼西農村許多人認識到了養驢的好處,越來越多的人又開始養驢。
阜新地區自古就有養殖毛驢的傳統,過去毛驢主要供人們耕田、拉車、馱物、騎乘,是遼西農民不可缺少的家畜。
近年來,遼寧省阜新縣大巴鎮立足鎮情,把肉驢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來抓,使肉驢產業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并為全縣乃至全省、全國肉驢產業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過去養驢主要是役用,在大巴鎮家家戶戶都有驢,但隨著農用三輪車、四輪車的普及,驢的地位逐漸下降,養驢的人家越來越少,越來越集中到養殖大戶中。
宋戰富是大巴鎮元寶村人,他既是一名經紀人,也是一名養殖戶,家中現養驢30多頭。“從市場買來小驢或成驢,養三四個月后再賣出去,一年能養個三四回,一頭能掙1000多元,比養牛養豬強。”宋戰富告訴記者。“而且毛驢沒病,頂多有點感冒,好養。剛殺完的驢皮一斤就能賣60元,還很搶手。”
肉驢飼養還不受旱澇等氣候影響,市場價格穩定,很少有疫病,飼養方式簡單,因此最適合遼西北地區特別是像大巴鎮這樣的蒙古族聚居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項目。
據了解,大巴鎮通過政策扶持發展肉驢規模飼養,2006~2008年鎮政府對飼養30頭以上的每戶獎勵9000元;對飼養10頭以上的每戶獎勵1000元;對飼養5頭以上的每戶獎勵500元。到2014年末,全鎮肉驢飼養量達6.7萬頭,比2000年增加了224%,品種改良面達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