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對鱸魚疾病的研究報道甚少。2013年9月成都某養殖場的鱸魚出現病癥并伴有零星死亡。本文從發病鱸魚的癥狀、病原診斷和治療措施三個方面進行總結,為鱸魚的健康養殖提供科學的參考資料。
一、鱸魚豚鼠氣單胞菌病的臨床癥狀
成都市某養殖場發病的鱸魚體長20~24厘米,體重300~400克/尾,于9月上旬發病。病魚早期表現為食欲減退、離群獨游、行動遲緩,持續幾天后,病魚游動無力或身體失衡,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較遲鈍。嚴重者其體表少數鱗片出現脫落;下頜、鰓周、胸鰭及腹鰭等處出血;腹部腫大,肛門紅腫。剖檢后發現,腹腔內有少量淡黃色液體,脾臟暗紅色;腸道充盈;肝表面嚴重出血,且質地較脆。
二、鱸魚豚鼠氣單胞菌病的病原診斷
取發病鱸魚的心、肝、脾、腎等組織進行病原菌分離培養,在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上可見形態均一、圓形、灰白色、表面光滑的菌落。經革蘭氏染色后呈陰性,短桿狀,兩端鈍圓。生化鑒定結果顯示,分離菌株有運動性,氧化酶、七葉苷、接觸酶陽性,賴氨酸脫氫酶、鳥氨酸脫氫酶、精氨酸雙水解酶陰性,參照《伯杰氏系統細菌鑒定手冊》,該菌初步判定為豚鼠氣單胞菌。PCR擴增該菌的16SrDNA基因,測序得到的序列在NCBI數據庫上進行序列同源性比對,結果顯示該菌與豚鼠氣單胞菌的同源性達到99%。綜合上述結果,該菌最終被確定為豚鼠氣單胞菌。
三、鱸魚豚鼠氣單胞菌病的治療措施
采用K-B擴散法,研究該菌對15種抗生素的敏感性。藥敏結果顯示,分離菌對鏈霉素、氯霉素、利福平、諾氟沙星、氨芐西林、頭孢曲松、慶大霉素7種抗生素敏感;對卡那霉素、紅霉素中度敏感;但對甲氧氨芐嘧啶、氨芐青/舒巴坦、復方新諾明、磺胺異噁唑、四環素、強力霉素6種藥物耐藥。根據藥敏結果,治療時選用諾氟沙星進行拌料投喂,用量為30毫克/千克魚體重,每天2~3次,連續投喂5天。同時在飼料中適量添加水產用復合維生素C、E0.2克/千克,以增強魚體免疫力。在治療過程中水體消毒選用10%聚維酮碘進行全池潑灑。采用上述方法,患病魚的病情逐漸好轉,1周后死亡率顯著下降。
四、鱸魚豚鼠氣單胞菌病的分析總結
豚鼠氣單胞菌屬條件致病菌,常見于淡水和污水中,且感染譜廣,可通過水體、食物等傳播。近年來,已陸續從腹瀉病人、紅嘴鷗、熊貓、泥鰍及鯉魚、甲魚、虹鱒等多種養殖品種中分離到該菌。因此,該菌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目前,對鱸魚豚鼠氣單胞菌病的治療采用內服抗菌藥、外用消毒藥的防治思路。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應對鱸魚細菌性疾病的關鍵在于預防,要保持水質清新、定期消毒、科學飼養管理,另要謹慎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