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記者從新疆畜牧科學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改變了綿羊的毛色,5只發生了基因修飾的羔羊表現出了不同的毛色類型,而且羔羊的生長發育正常。
新疆畜牧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劉明軍說,長期以來,動物遺傳學家一直通過遺傳選擇或雜交改良,保留和固定有益突變,剔除有害突變,這是經典的遺傳育種手段,目前絕大多數家養動物都是以這種方式馴化或培育出來的。
他說,這種傳統的動物培育方式時間長,效果慢,有些品種的培育完成甚至要經歷幾十年到上百年的培育過程。

劉明軍說,基因發現和基因修飾的手段不斷推陳出新。在這些新的前沿技術中,通過小的核苷酸序列(通常為20個核苷酸)識別龐大基因組上特定的位點并進行修飾改造的基因組編輯技術,該技術被形象地比喻為一把剪刀,不僅可以在基因的任何位置進行裁減,還可以在裁減的位置加入新的基因或“基因元件”。
據悉,與常規的“轉基因技術”不同,用于基因組編輯的小核苷酸分子和蛋白酶基因不會進入動物染色體,也不會在動物染色體上添加任何其它的遺傳物質,不會產生常規轉基因技術所擔憂的生物安全問題,因此被認為是目前最安全的基因操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