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80%以上人口是農牧民的西藏,農牧業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生計。只有不斷鞏固和提升一產,才能為壯大二產和做強三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獨特的高寒自然生態環境孕育了獨特的高原特色農牧產業。為促進青稞、牦牛、高原蔬菜等特色農牧業發展,西藏各地抓基地、創品牌、重加工,經濟作物比重逐年 加大,養殖業與種植業產值差距顯著縮小。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藏東北牦牛、藏中奶牛、藏中優質糧油、城郊無公害蔬菜、藏豬藏雞等7區7帶農牧業特色產業 格局。農牧業逐漸走出一條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開發、規模化經營的新路。
打造青稞產業鏈
記者來到日喀則地區江孜縣時,正趕上青稞收割。在江嘎村的農田里,村民頓珠告訴記者,家里有18畝青稞,前年青稞畝產還不到500斤,去年開始種植自治區推廣的高產品種“青稞2000”,預計今年單產可達600斤。
若問什么是西藏的最大優勢特色作物,青稞是當仁不讓的首選。在西藏,凡有作物分布的地方都種有青稞,最高種到了海拔4750米的高度。西藏青稞總產量為63.71萬噸,占全部糧食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穩定糧食生產,主要就是穩定青稞生產。
通常內地糧食作物品種5年可更新一次,而西藏由于特殊的環境,新品種繁育頗顯困難。西藏農牧廳種植業處處長汪文霞說,經過不斷努力,良種“青稞2000” 研發獲得成功,具有產量高、抗倒伏和蚜蟲害、籽粒白等優點,每畝可增產50斤至80斤。去年,西藏示范推廣該品種1.2萬畝。今年在28個縣示范種植,面 積擴大到10萬畝。
推廣良種、提高產量僅是第一步。近年來,青稞作為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通過深加工,青稞主產區開發了多種以青稞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如青稞麥片、青稞掛面、青稞營養粉等,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愛。
山南地區農牧局局長晉美告訴記者,之前山南地區青稞的商品轉化率不到總產量的10%,也很少有上規模的大型深加工企業,基本以作坊式粗加工為主。為了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該地區實行農牧業“產業、品牌、商標三推進”,重點打造乃東結巴、隆子加玉兩個青稞加工基地。目前,已完成了青稞加工產品“藏地圣田”和“加玉糌 粑”的注冊推廣。“三推進”項目總投資7380多萬元,預計可帶動青稞、紅土豆等原料基地年產值達9700多萬元,項目區人均增收27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