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多寶魚是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缺失的犧牲品 |
作者:潘帥 文章來源: 更新時間:2016/7/19 15:18:05 |
|
為什么食安執法人員會制造謠言呢?——這是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其相關制度缺失造成的。解讀如下: 該案中所提到的呋喃西林代謝物指的是氨基脲,是個小分子有機物,是廣泛使用的有機合成原料,也廣泛存在于現代食品中。 一、食品中氨基脲的來源 (1)來源之一:包裝 瓶裝食品在蓋子和瓶口之間有密封圈,密封圈材料會釋放氨基脲,從而進入食物中。 氨基脲可能存在于嬰幼兒食品、水果汁、果醬、蜂蜜、番茄醬、蛋黃醬、腌制菜、沙司等食品中,這些食品中氨基脲的含量范圍從低于檢測限(低于1微克/公斤)到25微克/公斤之間,其中嬰幼兒食品中的含量要高些(可能是由于這些小包裝食品墊圈面積與食品體積之比更高的原因)。 (2)來源之二:面粉類食品 偶氮二甲酰胺是一種面粉改良劑,含有偶氮二甲酰胺的面粉制品在加工熟制時約有0.1%會轉化為氨基脲。 在中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偶氮二甲酰胺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可以作為面粉處理劑在小麥粉中使用,最大使用量為0.045克/公斤。 加拿大烘焙產品絕大多數能檢測出氨基脲,最高達560微克/公斤。我國面包制品氨基脲檢出率高達100%,濃度介于2.80-511微克/公斤之間;而掛面的氨基脲檢出率也高達50%。 (3)來源之三:呋喃西林 呋喃西林在動物體內會很快被分解代謝,代謝產物中有氨基脲。其含量單位亦為”微克/公斤”,1微克/公斤即為十億分之一,屬極低含量。 (4)其他來源: 食品經次氯酸鹽處理會產生氨基脲;一些動植物中天然存在氨基脲,比如加熱干燥的蝦殼、雞蛋都能檢測到氨基脲;也有可能來源于特定環境中。 二、歐盟、澳大利亞均評估食品中的低含量氨基脲對人的健康無害 (1)歐盟: 2005年,歐盟的相關科學委員會對食品中氨基脲的安全性進行了論證與評估,結論是: 食品中氨基脲的含量與造成危害的劑量相差10萬倍以上;食品中含量的氨基脲對人類無致癌性。 (2)澳大利亞: 2004年,澳大利亞在進口蝦中檢測到硝基呋喃類物質。澳洲新西蘭食品標準管理局在對其進行科學的食品安全評估后發布了《情況說明書》:“對蝦中硝基呋喃含量相當低,一個人食用目前發現含量的40萬倍也是安全的”,“沒有健康和安全風險!”。 三、多寶魚是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其制度缺失的犧牲品 由上可知,呋喃西林代謝物(氨基脲)廣泛存在于中國、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各國居民的飲食中,如面包等各類面粉制品、各類瓶裝包裝食品。 根據歐盟和澳大利亞等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中這樣低含量的氨基脲不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且,這些國家的食安部門將該結論告知公眾,平息恐慌,使消費者能正常選擇食用。 可見,濟南民警就個案發布的呋喃西林代謝物的危害并無科學依據。而其身份是濟南歷下公安食藥環偵中隊的副中隊長,自然被視作所述食品安全事項的權威發布,雖該案涉及的是個例,因其夸大其辭,使消費者對多寶魚的食用安全產生了恐慌。這誤導了消費者,影響了消費者對食品的合理選擇。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其相關制度的缺失,是產生該謠言的根源。造成了這種荒誕的狀況:就氨基脲而言,居民日常大量消費的面包、饅頭、掛面、瓶裝食品(甚至是嬰兒食品)含有氨基脲,被視為安全(偶氮二甲酰胺是允許使用的面粉改良劑);而當抽檢到的個例多寶魚含氨基脲時,就夸大為會致癌致畸。更荒誕的是,謠言來自于食安執法部門。長此以往,食安監管、執法部門恐將失去公信力。 綜上,多寶魚因該謠言遭受重創,本質上是因為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其制度的缺失,是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缺失的犧牲品!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其制度的缺失,禍莫大焉! 近年來,關于食品安全的聳人聽聞的報道頻頻出現,其中很多都是夸大其辭,甚至是謠言,令消費者恐慌,無所適從。 希望我國盡快建立并切實落實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信息發布制度,科學指導食品安全的監管、執法與信息發布。只有這樣,食品監管部門、監管執法行為才有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