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淀桑葚:紫黑里的千年甜意 |
作者: 文章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25/6/24 11:13:50 |
|
01 桑果享 從《詩經》里滴落的紫瑪瑙 桑葚該是最具東方詩意的果實。未熟時是青碧的小燈籠,掛在桑樹枝頭,風一吹便輕輕晃;熟透了則成了紫黑的瑪瑙串,沉甸甸地墜著,指尖一碰,汁液就順著果皮的褶皺滲出來,染得指腹一片深紫——這顏色,像極了《詩經》里“于嗟鳩兮,無食桑葚”的古老嘆息。 先民早已知曉這果實的妙處,《楚辭》里“桑未落兮,其葉沃若”,寫的雖是桑葉,卻也藏著桑果成熟時的隱秘期待。兩千多年過去,桑果依然是中國人舌尖上的一抹甜,從《齊民要術》里的“桑椹熟時,多收,曝干之,味甜而不減”,到如今采摘園的鮮食桑葚,這顆紫黑色的果子,始終帶著農耕文明的露水氣息。 海淀的桑葚尤其不同。這里長出的桑葚個大、肉厚,最妙的是鮮食,摘一顆熟透的放進嘴里,牙齒輕輕一咬,果子瞬間裂開,甜津津的汁水裹著細膩的果肉瞬間鋪滿舌尖,帶一點恰到好處的酸味,像夏夜里突然掠過的涼風,清爽里透著醇厚。若吃得貪心,嘴唇、牙齒都被染成深紫,孩童時覺得像偷抹了胭脂,大人見了只笑著說:“又是個被桑葚吻過的。” 02 桑蠶賦 田壟間的農耕回眸 美麗鄉村的桑園,藏著一部微縮的農耕史。老輩人常說,“桑蠶興,衣食足”,桑樹從來不是孤植的風景,而是農耕文明的重要注腳。春日里采桑喂蠶,夏日里收果釀酒,桑樹的每一片葉子、每一顆果實,都與民生息息相關。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記載,京郊“桑行千畝,蠶事始盛”,海淀作為京西膏腴之地,桑園曾遍布田壟,男耕女織的圖景里,總少不了桑樹的影子。 桑果不僅是食物,更是農耕社會里人與人、人與自然聯結的紐帶。農忙時,桑樹下是歇腳的好去處,摘下幾顆桑葚,配著粗茶,就能解去半天的乏;農閑時,婦人將桑葚曬干,或是釀成酒,留到冬日待客,那壇子里的紫黑色,裝的全是歲月的甜美。 03 桑園行 海淀田間的鄉愁時光 如今的海淀桑園,成了都市人尋味鄉愁的所在。初夏時節,桑園里綠影婆娑,紫黑的桑葚在葉間若隱若現,提著竹籃的游人穿梭其間。有人站在桑樹下拍照,有人小心翼翼地摘滿一籃,更多的人只是坐在桑蔭下,嘗幾顆剛摘的鮮果,看陽光透過葉隙灑在地上,碎成一片晃眼的光斑。 這場景,讓桑葚更成了一種社交符號——周末約上三五好友來桑園,摘的是果子,聊的是家常,分享的是都市里難得的休閑時光。而對海淀來說,桑園更是豐涵的鄉愁:當高樓漸漸取代農田,這片長著桑樹的土地,依然留著泥土的氣息、果實的甜味,以及關于“桑麻”的古老記憶。 離開桑園時,指尖的顏色還未褪去,甜味已順著喉嚨滑進心里——這顆從《詩經》里走來的果實,在海淀的田壟間,依然釀著屬于中國人的千年甜意,也釀著一座城市關于土地的溫柔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