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川高縣一席李子地要賣三個月 |
作者:jess 文章來源:網絡 更新時間:2015/7/14 10:46:37 |
|
欣聞高縣蕉村鎮裕豐村一村民的特色李子賣得火熱,近日,筆者前往看個究竟。車子在裕豐村道一路邊停下,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家倫用手一指,“對面那一坡,都是他的。”順著手指的方向望去,不遠處,綠油油的一大片,在小山村格外扎眼。 “喂喲,好多人喲!”“這是李子?好漂亮喲!整一個嘗嘗!”我們一頭扎進李子園里,只見枝頭掛滿個兒很大、紅紅的李子,淡淡的香味撲鼻而來,不時聽到游客的稱贊聲,“這兒要紅一些,小陳,到這里來。”“我這兒也不錯,多摘點,給親戚朋友帶點回去”。 “這是第一批,是日本的一個早熟品種,那邊還有美國蛇李、澳洲紅肉李、日本川島久田李,分早、中、晚熟梯級品種,從5月中旬要賣到8月底。”正在采摘李子的種植戶張家仁放在手中的背簍走過來介紹。 早年,張家仁和其它村民一樣,到浙江、廣東等地打工,但是卻沒有找到錢,于是決定回家發展。可是,發展什么產業呢?張家仁一直在尋找著。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該鎮在裕豐村召開計生“三結合”培訓會,還處于全村貧困線以下的的張家仁被列入全鎮計生“三結合”戶予以重點扶持,培訓中,技術員講了一則特色水果發家致富的故事觸動了張家仁的心靈。“就發展特色水果!”培訓會結束后,張家仁找到技術員和鎮村干部,把想法溝通了一下,立即得到了大力支持,當年鎮計生辦牽頭為他引種5畝,張家仁把最好的一塊水田都拿出來種了第一批特色李子。 “要干,就干大一點,多少都是管理,還不好多搞點,規模大,效益才高嘛。”2007年,張家仁自行籌資5萬元,承包了小山坡,并到成都、重慶等地考察,了解市場行情,學習栽培技術。下半年,一次完成15畝的栽植面積,“我算是把寶押在李子上了”。 李子栽下去了,管理卻不輕松,小山坡雜草多、肥力差,張家仁夫婦成天都泡在李子園里。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第一批李子順利掛果,產量8000多斤,水果還沒有出門,就賣完了。初嘗豐收的成果,張家仁接著思考給李子命個什么名字好,“我這是生態水果,沒有施化肥,沒有打農藥,得有個自己的好名字,就叫‘佳人李’吧。”張家仁回憶說。由于李子個頭大、味道好,而且顏色好看、姹紫嫣紅,微風吹來,猶如亭亭玉立之佳人休閑地蕩著秋千;同時,“佳人”二字也與張家仁的名字諧音。 適時采摘,錯季銷售,避免積壓。這是當初張家仁選擇不同時期成熟品種的重要原因,“第一批水果要少一點,因為大家都在賣,大約有6000多斤,每天采摘的還不夠水果店老板訂購。”張家仁初略地算了一下,今年四批李子的產量將突破6萬斤,按目前每斤5元的批發價,收入將達到30萬元,純收入25萬元以上。 七年鳳凰涅磐,張家仁從一個貧困戶搖身一變成為全村的產業大戶,特色水果也遠銷云南鹽津、宜賓等地,當地村民也跟著發展水果300多畝。“我正在申請注冊商標,還想辦一個果園農家樂……”張家仁對著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