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國燕麥的科研狀況 |
作者:張曉晨 文章來源:網絡 更新時間:2015/7/16 10:30:52 |
|
科研單位及研究人員我國于1950年開始至今一直開展燕麥的研究工作,科研工作起步晚,技術力量薄弱,種質資源貧乏,試驗手段落后,與英俄美法等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我國從事燕麥研究的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科學院、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山西農業科學院高寒作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吉林省白城市農業科學院、青海省農牧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甘肅省定西旱農中心等單位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現在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其次還有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遼寧、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區的科研單位也進行過一些相關試驗,其中20世8E50~60年代主要是進行農家品種的收集、整理和國外燕麥品種的引種研究工作;70年代初開始進行皮、裸燕麥種間遠緣雜交和裸燕麥品種間雜交培育新品種以及新 專集協辦福建漳州力展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一n,?O淼Z展HAN 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研究隊伍一直僅有20人左右。近年來研究隊伍雖然有所擴大,但研究人員素質低、研究人員結構不合理、研究方向方法滯后等問題仍然突出。 科研的基礎設施與技術水平燕麥在我國是小作物,國家及地方對燕麥研究方面一直重視不夠,財政長期投入不足,燕麥研究與其他作物或發達國家相比顯示出科研綜合實力薄弱,表現為常規技術研究多,對高新技術研究少;技術引進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少;立題面窄、低水平重復較多,研究隊伍的數量和研究水平落后于時代發展步伐。各有關燕麥科研單位的裝備也不夠精良,設備陳舊落后、圖書資料少,大多數還停留在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由于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現僅具有應用常規技術選育新品種的能力,缺乏進行微觀層次操作育成突破性新品種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僅具有一般田間栽培試驗的手工作業設施。而缺乏可調控光、溫、水、肥、氣的現代大型野外實驗設施,難以對所研究作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作模擬研究,難以進行燕麥機械化農場生產,難以開展燕麥工廠化加工的實驗。這種狀況無法高效加速我國燕麥產業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 我國開展燕麥研究以來,應用常規育種技術重點開展了裸燕麥、皮燕麥的高產優質育種研究,利用皮、裸燕麥種間雜交育成了一大批高產品種,又利用后代材料、國外引進材料進行種內雜交,篩選出糧草兼用型、飼草飼料型、加工食用型、救災備荒型的專用品種若干個,育成品種(或品系)在品質、產量和降低帶殼率等方面均有突破性進展。 燕麥品種資源我國種植燕麥已有2500年的歷史,種植的燕麥有普通燕麥和裸燕麥,野生燕麥主要是普通野燕麥,是我國西北麥田中難以除盡的雜草。中國燕麥經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已形成比較豐富的種質資源。我國種質資源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全國的燕麥資源進行搜集、整理、入庫,并開展國外引種工作,篩選出一批優異種質。據統計,截止2000年入國家作物種質庫的燕麥資源共3202份,其中中國原產燕麥種質資源2187份,在這些國內資源中裸粒型品種有1901份,占86.9%,而國外引進的1015份資源中裸粒型僅有36份,占3.5%。裸粒型品種非常突出,由于我國燕麥種植地理區域條件差異較大,所以在燕麥遺傳資源的形態和農藝性狀上表現千差萬別,遺傳多樣性十分豐富。 燕麥新品種的選育與育種目標我國從開展裸燕麥育種以來一直以培育高產品種為主要目標。培育成一大批皮、裸燕麥新品種服務于當地乃至全國燕麥生產,使當地生產應用品種得到3~5次更換,單產提高一倍以上。其中20世紀60年代前后主要是進行旱地品種選育,曾選育出“壩選一號、壩選三號、大鈴早、李家場、華北一號、華北二號”等優良品種,并進行了大面積推廣;70年代主要是選育適宜水澆地和肥沃二陰灘地種植的品種,曾選育出“I]、,46-5、三分三”等裸燕麥品種,80年代主要是進行旱灘地育種,曾選育出“冀張莜一號”莜麥品種,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展了選育三種不同生態條件種植的品種,曾選育出“冀張莜系列、晉燕系列、蒙燕系列、雁紅系列、壩莜系列、定莜系列”等一大批裸燕麥優良新品種并大面積推廣于生產,裸燕麥育種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不同生態區的品種得到了更換,產量歹、。再度提高。但因多數品種是通過皮、裸燕麥種間雜交培育而成的,品種的品質較差,其主要表現在蛋白質、總纖維素、D葡聚糖含量低,脂肪含量和皮燕麥率高,與生產需求尚有差距。今后燕麥的研究重點將是引進、收集、篩選高蛋白、高D葡聚糖、低脂肪、皮燕麥率低的優質種質,研究培育高蛋白、高13葡聚糖、低脂肪、適合加工食品的和高蛋白、高脂肪、適合飼用的皮、裸燕麥品種。 燕麥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進展高產栽培是一個永恒的課題,燕麥高產栽培技術的形成也有一個較為漫長的漸進過程。燕麥作物生長在高寒、冷涼、人民生活相對貧困的地區,從事燕麥作物研究的單位少、研究人員素質偏低,國家投入燕麥作物研究的經費嚴重不足,從而造成燕麥栽培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滯后。從河北省壩上地區燕麥平均產量來看,建國前平均產量不足750kg/hm2,20世紀70年代前不足1500kg/hm2,90年代前不足2250kg/hm2,到現在一般可以達至fj2250kg/hm2以上,這個過程中經歷了4次較大的品種更換,高產品種.-39.. 的選育和應用功不可沒,在栽培技術方面我們也摸索出了濃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播種期、播種量、施肥方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實現良種良法配套,達到了個別地塊旱地莜麥產量5250kg/hm2以上、較大面積地塊平均產量達至03750kg/hm2以上的較好記錄,在我們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可望這樣的高產地塊會逐年增加,面積會逐年擴大。 燕麥新產品的研制和生產我國傳統裸燕麥的加工工藝復雜,操作技術難度大。皮燕麥使用傳統方法則難以加工,多數用作家畜飼料。除此而外,燕麥面食能量含量高、耐饑,但大量食用會消化不良。這兩方面情況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燕麥消費范圍的擴大,長期以來一直停留在小雜糧位置。 現代加工技術發展為燕麥進入主糧系列提供了技術保障。現代燕麥加工技術的發展,已經及正在徹底改變上述情況。首先采用現代加工工藝,將裸燕麥、皮燕麥加工成燕麥米,以30%至0最高60%的比例加入到大米中,可制作成色澤悅人,十分可口的米飯}其二,將燕麥米加工成燕麥面粉,可以30%至1160%的比例加入到小麥面粉中,用于制作各種面食(面包、饅頭、面條、甚至方便面)。新的混合型米飯、面食含燕麥產品量有限,食用無消化不良之虞,為燕麥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走向大江南北提供了可靠通道。目前為止,已生產出全粉、精粉、高纖維麩皮、燕麥米、燕麥片、燕麥方便面、燕麥奶粉、燕麥冰淇淋食品以及燕麥葡聚糖、淀粉、蛋白質、燕麥油等保健功能產品。 取得的成就我國開展燕麥研究以來育成各種不同類型的裸燕麥品種40余個,獲得國家、部、省級獎勵二十多項,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其中“六倍體皮、裸燕麥種間雜交及其在裸燕麥新品種選育中的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莜麥新品種578的選育”獲得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 “裸燕麥大面積豐產綜合栽培技術的開 “皮裸“山西省左云等三縣旱地莜麥豐產技術”獲農業部豐收二等獎,發”研究獲得農業部三等獎,“燕麥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鑒定與評價”獲得農業部三等獎, 燕麥種間雜交技術及不同生態型系列化莜麥新品種選育”獲河北省省長特別獎, 優種在生產上的推廣”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晉燕4號、燕紅10號“不同生態型系列化配套莜麥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應用”獲河北省星火二等獎,以及省部級獎勵10余項。在燕麥種質資源創新方面單倍體育種技術、外源DNA導入技術已成功應用于燕麥育種,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拓寬了燕麥育種的途徑;D一葡聚糖、燕麥氨基酸、燕麥纖維素、化妝品基料、阿爾平止癢藥等燕麥新產品的試制成功,也為企業發展展示了廣闊發展前景。 加工現狀國內外燕麥加工企業開始青睞我國的裸燕麥(莜麥)。進入21世紀,起源于我國的古老農作物——裸燕麥(莜麥),在西麥、桂格、早早麥,世壯等一批國際、國內企業的市場推動下,獲得了中國廣大消費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普遍認可,并已逐漸成為關注健康人群的日常膳食(早餐、夜宵)的必需品,市場容量快速增長,目前已成為中國燕麥健康食品行業領導品牌,它們已經或正在嘗試應用裸燕麥進行燕麥產品的加工。澳洲的西麥1994年來到中國,應用國外皮燕麥為原料新建年處理燕麥1萬t,年產D一葡聚糖lOt、水解蛋白質140t,燕麥淀粉900t、抗氧化燕麥食品8200t生產線,并以“關愛大眾健康”為宗旨,經過十年不懈努力,已建立了全國性的現代營銷網絡,在中國大陸擁有28家分公司,生產的產品主要有西麥珍珠燕窩、西麥陽光早餐、西麥中老年營養燕麥片,西麥主流早餐等,在中國的消費人群近1億,樹立起“中國燕麥食品第一品牌”形象。北京世壯、山西奧特福、北方旺源、廣州金味、上海歐德麥、上海金山等國內企業更是在裸燕麥的加工應用過程中得到發展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