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鮑菇子實體發育階段的管理是取得高產、穩產、優質的關鍵。菌絲長滿袋后,移入經消毒處理的栽培室內,進行原基形成和分化管理。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95%左右,每天通風1~2次,給予弱的散射光,并降低溫度,以刺激原基的形成,一般在10~15天內,可形成原基。種植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種植季節,適當調節和控制各環境因素,如外界溫度高,可在夜晚通風,白天蓋簾保溫,避免外界高溫的侵襲等。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比原基形成階段增加光照和通風量,隨著子實體的不斷增大,逐漸降低空氣相對濕度,使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左右,這樣即利于子實體的生長避免霉爛變質,又利于延長杏鮑菇的貨架壽命。與原基形成期相比,子實體生長期內,可適當提升溫度,若溫度低于7℃時,子實體生長非常緩慢直至停止生長;超過20℃時,菇蕾萎縮死亡。在日常管理中,氣溫升高時,可噴水降溫,但盡量不要直接噴在子實體上,造成子實體變黃或細菌感染,甚至腐爛。
杏鮑菇的產量多集中在第一潮菇上,占整個產出的85%左右,而且第一潮的管理優劣會影響第二潮菇的產量和品質,因此,搞好頭潮菇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