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蛙腹水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感染引起牛蛙腹部有大量腹水的疾病。
(一)淡水牛蛙腹水病的病原
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革蘭氏陰性短桿菌,極生單鞭毛,無莢膜,無芽孢,在4-40℃均可生長,在人血瓊脂平板上產生清晰的β溶血,熱溫度變性法測得鳥嘌呤-胞嘧啶堿基對含量摩爾分數為60%;半致死濃度為8×106.5。該菌株制備的抗血清效價達1280,而與魚類細菌性敗血癥的病原菌嗜水氣單胞菌的抗血清的凝集效價小于40,所以兩者間血清學差異較大。
(二)淡水牛蛙腹水病的流行情況
全國各地都有發生,主要危害成蛙,發病率高達50%,死亡率為30%-50%,高者可達80%以上。流行于夏季,尤其當飼養管理不善、環境惡化,更易暴發流行,人工感染青蛙,也發病死亡。
(三)淡水牛蛙腹水病的癥狀
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疾病嚴重時,病蛙四肢無力,厭食,腹部膨大,有大量淡黃色或紅色腹水,腸、胃壁充血發炎,部分病蛙的肝臟腫大。

(四)淡水牛蛙腹水病的診斷
(1)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
(2)確診需進行病原菌的分離鑒定。
(3)可采用血清學快速診斷法進行早期診斷。
(五)淡水牛蛙腹水病的預防措施
(1)養蛙場地、水體、工具及食臺進行清掃、消毒。
(2)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加強飼養管理,投喂營養全面、優質飼料,潑灑有效微生物(EM菌,由光合細菌、放線菌類、乳酸菌類和酵母菌等組成),保持環境優良、穩定,提高蛙體抵抗力。
(3)注射滅活菌苗。
(六)淡水牛蛙腹水病的治療方法
(1)潑灑消毒藥(水中及岸上都要潑),共潑2-3次,每次間隔1-2天。
(2)同時內服藥飼5-7天。每千克飼料中加復方新諾明2-3克,或蛙服寧。
(3)治愈后2天,潑1次生石灰,將水調成弱堿性;再隔2
天潑EM菌,并繼續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