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七是我國傳統的中藥原料,在我國中醫藥行業中有著重要影響,現在已經成為僅次于人參的食藥兩用中藥材大品種,并且有著“金不換”的美譽。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在國內田七主產地的云南,田七價格卻持續出現了“過山車”般暴漲暴跌,市場供求嚴重失衡,至今產業仍處于低迷狀態。同時,零售市場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現象時有發生,而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等問題也集聚著產業信任危機爆發的風險。
洞悉層層困境,究竟是什么推動了田七價格遭遇“過山車”?相關各方應該如何扭轉當下的市場頹勢,農戶們又該如何保障收益呢?
盡管外界有人把近來影響田七消費下滑的一個重要因素歸結于農藥殘留問題的曝光,但深層誘導因素遠非如此。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杜英杰認為,在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處理技術有待完善的情況下,從種植源頭抓起是最原始也是最可控的方式。
例如,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田七種植仍以小散戶為主,小農意識濃重,有機種植不規范,且相關的田七企業布局分散,產業集聚程度低,極大地影響了文山州田七產業的整體發展。
“田七是云南的優勢資源,全國95%的田七藥材產自云南,云南田七產業上中游產值在全國占比很高,但下游產值占比不到兩成,資源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經濟優勢。”云南田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金明告訴記者。
據了解,長期以來,云南田七多作為農副產品、藥材原料而存在,中下游產業未形成規模和優勢。據2012年全國田七產業數據統計,全國田七產值749億元,云南田七產業占234億元,占全國規模的31%。其中種植貿易159億元,工業只有75億元,僅占全國田七工業的一成。
國家現代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技術中心主任李大寧認為,田七產業“多小散亂”,土地資源與產業發展需求矛盾突出。同時,工業基礎薄弱,附加值不高,產業層次低也使文山田七產業發展動力不足。
文山田七產業協會會長、云南田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立品表示,當前田七產業危機是由田七供求嚴重失衡造成的,但其本質是田七產業在市場監管、政策聚合、科技創新、品牌戰略、營銷體系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整個產業仍處于傳統、盲從、分散、無序發展的落后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