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生活習性 2.形態特征 3.分布范圍 4.養殖技術 5.營養價值 |
大黃魚為暖溫性近海集群洄游魚類,主要棲息于80米以內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層。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產卵魚群怕強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較小的混濁水域。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時下沉。成魚主要攝食各種小型魚類及甲殼動物(蝦、蟹、蝦蛄類)。生殖盛期攝食強度顯著降低;生殖結束后攝食強度增加。幼魚主食橈足類、糠蝦、燐蝦等浮游動物。
大黃魚能發出強烈的間歇性聲響,同時對音響也很敏感。它的主要發音器官是鰾及其兩側的聲肌。當聲肌收縮時,壓迫內臟使鰾共振而發聲。在生殖季節魚群終日發出“咯咯”、“嗚嗚”的叫聲,聲音之大在魚類中少見。這種發聲一般認為是魚群用以聯絡的手段,在生殖時期則作為魚群集合的信號。中國漁民早就以此習性判斷大黃魚群的大小、棲息水層和位置,以利捕撈。
大黃魚對溶解氧的要求較高,一般在4mg/L以上,幼魚的溶解氧臨界值為3mg/L左右,稚魚則在2mg/L左右,所以人工育苗尤其在養成中特別要注意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否則易造成缺氧浮頭導致死亡。
體延長,側扁,體長約40-50cm。金黃色。尾柄細長,長約為高的3倍余。鱗較小,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8-9行鱗。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下頜稍突出。側線鱗56~58,背鰭起點至側線間具鱗8~9枚。背鰭具9~11鰭棘,27~38(一般為31~33)鰭條。臀鰭具2鰭棘,7~10鰭條,第2鰭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徑。體黃褐色,腹面金黃色,各鰭黃色或灰黃色。唇橘紅色。鰾較大,前端圓形,具側肢31~33對,每一側肢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長。頭顱內有2塊白色矢耳石。椎骨26~27個,有時25個。
大黃魚分布于黃海中部以南至瓊州海峽以東的中國大陸近海及朝鮮西海岸。雷州半島以西也偶有發現。中國沿海的大黃魚可分為3個種群:①南黃海—東海地理種群(第一地理種群)。分布于黃海南部至東海中部,包括呂泗洋、岱衢洋、貓頭洋、洞頭洋至福建崳山島附近。②臺灣海峽—粵東地理種群(第二地理種群)。主要分布在東海南部、臺灣海峽和南海北部(崳山島以南至珠江口)。這一種群又分為北部和南部兩大群體。③粵西地理群(第三地理種群)。主要分布于珠江口以西至瓊州海峽的南海區。
大黃魚的成魚養殖,目前有網箱、圍網與土池等多種養殖模式,均取得明顯效果與較好的經濟效益,這里介紹大黃魚的網箱成魚養殖。
大黃魚養成階段的網箱設置與魚種培育階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網箱的規格與網目大小隨著魚種的長大而改變。養成網箱的深度,一般在3.5米~4.0米間,網眼大小在20毫米~60毫米間。為避免魚體擦傷,網衣材料選擇質地較軟的結節網片為好。
魚種放養
1.魚種的選擇
放養的魚種應選擇體型勻稱、體質健壯、體表鱗片完整、無病無傷的。同一網箱中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求整齊一致。計劃當年達到400克以上規格的網箱,放養的魚種規格要在100克左右。
2.魚種的運輸
魚種的運輸方法有活水船、活水車、魚簍、水箱、塑料袋充氧等多種方法。而作為生產性的批量長途運輸,以活水船運輸為佳。運輸魚種一般在水溫降到18℃~16℃時的秋末,或水溫上升至13℃以上時的春季進行為好。發病期間或飽食后的魚種不得啟運。活水船運輸要選擇暖和且風小的天氣進行。運輸時間超過24小時以上的活水船運輸參考密度為500尾/立方米(規格75克),即40千克/立方米左右。以其他水體運輸的密度,要比活水船運輸密度小得多。
3.魚種的放養
流急海區的網箱,魚種放養應選擇在小潮水期間。魚種運達網箱區后,可結合撈魚裝桶與倒進網箱的時間間隙,用高濃度的抗菌素和加入適量福爾馬林的淡水溶液對魚種進行浸泡消毒。使用封閉式水體運送魚種的,在入箱時,要避免水溫等條件的突變。可以采用在運送水體中加入網箱區海水的辦法進行短暫的過渡處理。魚種的放養密度根據網箱內水流暢通情況及魚種的規格來決定。參考密度為75克大小的為25尾/立方米左右,收獲前的密度為12尾/立方米~14尾/立方米,即6千克/立方米~7千克/立方米。
大黃魚肉質較好且味美,“松鼠黃魚”為筵席佳肴。大部分鮮銷,其他鹽漬成“瓜鲞”,去內臟鹽漬后洗清曬干制成“黃魚鲞”或制成罐頭。魚鰾可干制成名貴食品“魚肚”,又可制“黃魚膠”。大黃魚肝臟含維生素A,為制魚肝油的好原料。耳石可作藥用。
1. 黃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2. 黃魚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能延緩衰老,并對各種癌癥有防治功效。
食療作用
黃魚味甘咸、性平,入肝、腎二經
中醫認為,黃魚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后體虛有良好療效。
鯔魚百科鯔魚,鯔形目,鯔科。又名:烏支、九棍、葵龍、田魚、烏頭、烏鯔、脂魚、白眼、丁魚、黑耳鯔。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后部側扁,一般體長 20~40厘米,體重500~1500克。全身被圓鱗,眼大、眼瞼發達。牙細小成絨毛狀,生于上下頜的邊緣。背鰭兩個,臀鰭有8根鰭條,尾鰭深叉形。體、背、頭部呈青...農業百科漁業
中華鱘百科中華鱘,又名中國鱘、鱘魚、鰉魚、苦臘子、鳣,是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是古老珍稀魚類,鱘類最早出現于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活在同一水...農業百科漁業
章魚百科章魚,又稱石居、八爪魚、坐蛸、石吸、望潮、死牛,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Octopoda)。章魚有8個腕足,腕足上有許多吸盤;有時會噴出黑色的墨汁,幫助逃跑。有些章魚有相當發達的大腦,可以分辨鏡中的自己。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漁期分為春秋兩季,春季3-5月份;秋季9-11月份。...農業百科漁業
魷魚百科魷魚,又稱句公、柔魚或槍烏賊,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開眼亞目的動物。身體細長,呈長錐形,有十幾只觸腕,其中兩只較長。觸腕前端有吸盤,吸盤內有角質齒環,捕食食物時用觸腕纏住將其吞食。喜群聚,尤其在春夏季交配產卵期。魷魚在中國唐代始見記述。...農業百科漁業
鳙魚百科鳙魚,又叫花鰱、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也有叫雄魚。是淡水魚的一種。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稱,中國四大家魚之一。...農業百科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