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生活習性 2.形態特征 3.分布范圍 4.養殖技術 5.營養價值 |
中上層魚類,性活潑,稍受驚動便四處竄跳。天然水體中,生長季節主要在江河支流及其附屬水體中肥育。冬季多集中于河床或湖泊深處越冬。適宜生長溫度與草魚相同。在低溫季節里,鰱魚并不停食,只是攝食強度有所降低。鰱魚較喜歡肥沃的水體,適宜的有機物耗氧量每升為20毫克以上。對低氧的耐性,比草魚、青魚強。
體較側扁,口大而斜,下頜向上翹起。腹部狹窄象刀刃。眼較小,位于頭側中軸線下。鱗細小。背部呈青灰色,兩側灰白色,腹部銀白色。各鰭淺灰色。
鰱魚體側扁,腹部狹窄,頭大口寬;腹面自胸鰭甚至腹鰭呈弧形。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具肉棱。鰓耙分離、細密,愈合成半月形海綿狀過濾器。長度與鰓絲相同,下咽齒1行,草履狀。體灰黑色,背面和上側面暗褐色。分布有黑色細斑。頭較大,但遠不及鳙魚。口闊,端位,下頜稍向上斜。鰓粑特化,彼此聯合成多孔的膜質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鰓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無須。下咽齒勺形,平扁,齒面有羽紋狀,鱗小。自喉部至肛門間有發達的皮質腹棱。胸鰭末端僅伸至腹鰭起點或稍后。體銀白,各鰭灰白色。形態和鳙魚相似,鰱魚性急躁,善跳躍。
鰱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在我國各大水系,隨處可見。此魚生長快,從2齡到3齡,體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個體可達40公斤。天然產量很高。同時,鰱的食物為浮游植物,因而成為飼養魚類的上等魚品,歷來被列入我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池塘選擇
鰱魚屬于套養魚類,套養在主養鯉魚、鯽魚、草魚、團頭魴的池塘中,處于服從地位,它的池塘選擇與在所申請認證的上述主養魚類完全一致。
水質要求
鰱魚的水質要求與所申請認證的主養鯉魚完全一致。
苗種要求
苗種放養前須經檢驗、檢疫,選擇品質純正,健康無病,規格整齊。放養時間在5月中、下旬。
池塘飼養
1、魚種培育
魚苗放養:5月中、下旬,池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為適宜投放時間。投放鰱魚烏仔,投放密度為每平方米3-5尾。
飼養管理:魚苗入池后,以濾食浮游動植物為主兼食飼料碎屑。
成魚養殖:魚種投放規格、密度,投放越冬魚種規格為100-200克/尾,放養密度為0.4-0.5尾/㎡。
鰱魚是套養魚類,以鯉魚出塘起捕時間為準。
2、越冬管理
越冬密度:壓塘成魚和魚種的越冬密度一般為0.3-0.6㎏/㎡。根據池塘條件可作適當調整。
越冬魚體要求:魚體應無病無傷,肥滿健壯。
越冬方法:越冬池塘應比較干凈,保水性好,冰下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分規格并塘:冰封前每公頃用90%晶體敵百蟲1.5-3.0公斤全池潑灑池水浮游植物量應保持在25-50mg/l。保持水面透光性,應及時掃除冰面上的積雪,打冰眼觀察水質及魚的活動情況。
鰱魚能提供豐富的膠質蛋白,即能健身,有能美容,是女性滋養肌膚的理想食品。它對皮膚粗糙、脫屑、頭發干脆易脫落等癥均有療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視的佳肴。為溫中補氣、暖胃、澤肌膚的養生食品,適用于
脾胃虛寒體質、溏便、皮膚干燥者,也可用于脾胃氣虛所致的乳少等癥。
鰱魚味甘、性溫,入脾、胃經;
有健脾補氣、溫中暖胃、散熱的功效,尤其適合冬天食用;
可治療脾胃虛弱、食欲減退、瘦弱乏力、腹瀉等癥狀;還具有暖胃、補氣、澤膚、烏發、養顏等功效。
鯔魚百科鯔魚,鯔形目,鯔科。又名:烏支、九棍、葵龍、田魚、烏頭、烏鯔、脂魚、白眼、丁魚、黑耳鯔。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后部側扁,一般體長 20~40厘米,體重500~1500克。全身被圓鱗,眼大、眼瞼發達。牙細小成絨毛狀,生于上下頜的邊緣。背鰭兩個,臀鰭有8根鰭條,尾鰭深叉形。體、背、頭部呈青...農業百科漁業
中華鱘百科中華鱘,又名中國鱘、鱘魚、鰉魚、苦臘子、鳣,是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是古老珍稀魚類,鱘類最早出現于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活在同一水...農業百科漁業
章魚百科章魚,又稱石居、八爪魚、坐蛸、石吸、望潮、死牛,屬于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Octopoda)。章魚有8個腕足,腕足上有許多吸盤;有時會噴出黑色的墨汁,幫助逃跑。有些章魚有相當發達的大腦,可以分辨鏡中的自己。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漁期分為春秋兩季,春季3-5月份;秋季9-11月份。...農業百科漁業
魷魚百科魷魚,又稱句公、柔魚或槍烏賊,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管魷目開眼亞目的動物。身體細長,呈長錐形,有十幾只觸腕,其中兩只較長。觸腕前端有吸盤,吸盤內有角質齒環,捕食食物時用觸腕纏住將其吞食。喜群聚,尤其在春夏季交配產卵期。魷魚在中國唐代始見記述。...農業百科漁業
鳙魚百科鳙魚,又叫花鰱、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也有叫雄魚。是淡水魚的一種。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稱,中國四大家魚之一。...農業百科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