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多次來疆的山東魯花種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峰給記者打電話說,過幾天他還要到新疆,在他印象至深的新疆沃土里,一個強壯的“花生寶寶”正在長大。
現在,不止劉峰,疆內外眾多食用油加工企業、花生研究專家以及分布于天山南北的種植大戶們都對新疆的花生產業滿懷憧憬。從疆內多家企業和農業科研部門自發成立“新疆花生產業創新創業團隊”,到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育種與種子研究室2015學術年會召開;從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疆花生科研工作站揭牌,到山東魯花種業有限公司來疆舉辦花生高產示范觀摩會,“花生寶寶”在新疆成長的曲線開始呈現上升趨勢。
“我在新疆生活多年,第一次看到這么多花生,第一次看到這么多人來參加關于花生種植的觀摩會。”9月18日,在山東魯花種業有限公司和克拉瑪依市北合花生專業合作社聯合召開的“魯花18”花生高產示范觀摩會上,來自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小拐鄉團結新村的56歲農民朱馬哈孜說。
位于克拉瑪依市興農湖農場的觀摩會現場,綠茵般的花生地向遠方鋪展,兩臺花生采收機緩緩行進,把一行行綠色變成一堆堆花生果實,空氣中到處彌漫著濕花生的清新氣息。在來自南北疆200多位種植大戶渴盼的眼神中,新疆農科院的專家在測算花生產量、講解花生種植經驗、檢驗花生采收技術。
這些種植大戶,都是承包上千畝耕地種植棉花或糧食作物的農民,近兩年開始嘗試著種植花生,他們剝開剛從泥土中“出世”的花生品嘗,或提著一大把花生留影,在他們眼里,搖起來嘩嘩作響的“花生寶寶”既熟悉又陌生。
“花生在我國是常見作物,在新疆卻種的很少,新疆人看到腳下的土地里長出這么多花生,當然感到很新奇。”新疆農科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李利民說。據她介紹,花生在新疆的種植歷史并不短,20世紀90年代就有花生種植研究,可由于農民對棉花依賴性較大、花生采收瓶頸難以突破等原因,全疆花生種植面積僅僅達到今天的10萬畝左右,而我國的花生種植面積為六七千萬畝。
新疆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于伯成認為,花生和高粱、谷子并稱為抗旱作物的“三匹駱駝”,非常適宜在新疆大面積種植。
“我們縣有很多種植大戶想種花生,是因為這兩年包地種棉花幾乎不賺錢,番茄、辣椒的市場行情也不樂觀,經濟作物中花生的價格算是比較穩定的。”尉犁縣興平鄉種植大戶劉繼奎說。往年,他每年種植棉花兩三千畝,收獲時需要雇200名拾花工,去年賠了不少錢后,他今年只種了幾百畝棉花,其余耕地種了花生、枸杞等作物。
李利民說,新疆花生產業發展面臨的良好機遇,與自治區下達2015年棉花種植面積調減指導性計劃有關。今年,全區棉花種植意向出現明顯降幅后,糧食、薯類和豆類、蔬菜、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種植花生的管理成本要低于棉花,收益要高于糧食作物,因此成為不少農戶新的種植選擇。
花生產業在新疆剛剛起步,圍繞花生產業中的良種選育、鋪膜滴灌、種植管理、機械采收、統一銷售、下游產業話題,就集中出現在今年的各種花生專題會議上。這些會議多由企業和科研人員牽頭,政府只提供搭建平臺等服務。
“調整種植業結構,持續助農增收,政府也是急在心里,但選擇種植什么,決定權在農民手里,政府不好出面規定,只能做好引導和服務。”小拐鄉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員郭金軍說。他多次到興農湖農場的高產花生示范基地取經,為的是小拐鄉農民選擇種植花生后,他很快能跟進技術服務。
對于政府的做法,沙灣縣種植大戶張衛國表示贊同。他說,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政府如果讓農民種哪種經濟作物,從種到銷的哪個環節要是出問題,農民賺不上錢會去找政府,政府不好解決這個難題。現在,農民在選擇種植經濟作物上,已經不依賴政府,在自主經營、自擔風險中,漸漸學會了思考和決斷。
今年8月下旬,在石河子市召開的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育種與種子研究室2015學術年會上,李利民建議,做大做強新疆的花生產業,需要發展壯大花生榨油企業和出口加工企業,為這些企業提供建廠和擴大生產加工的優惠政策,通過加工業發展來帶動種植業發展。
與此同時,早已在新疆布局的花生油加工企業頻繁地來疆考察,牽手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打造花生種植基地。山東魯花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山東魯花種業有限公司在新疆開辟了多處試驗田,專門派駐技術人員為種植戶服務。劉峰表示,該公司與北合花生專業合作社展開合作,將以克拉瑪依市為中心共同創建50萬畝花生原料基地,并與新疆農科院合作建800畝花生高產項目,落實多個花生試驗項目和試驗品種,公司負責統一供應種子,保證按市場價回收果實,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保姆式服務。
“種植面積如果達到30萬畝,便可以建榨油廠。”李利民說。目前,國內知名的糧油加工企業魯花集團、益海嘉里、中糧集團紛紛來疆試種花生,加上新疆本土糧油加工企業加大投入力度,新疆的花生原料不愁消化。
新疆花生產業落地多年、一朝重生,與疆內花生研究專家的“十年磨一劍”的厚積薄發有很大關系。李利民早就注意到了新疆花生產量高、口味好、無黃曲霉毒素污染、莖蔓和殼可以做飼料等特點,長期參與堅持研究花生栽培技術上的課題。2013年,新疆農科院成立了花生科研創新團隊,參與單位有農科院下屬的多個研究所。
眼下,突破鹽堿地種植,肥水一體化、農機農藝相結合與全程機械化、林果花生間作等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是新疆花生研究專家討論的熱門話題。李利民說,新疆花生種植面積雖然不大,但每個地州市都有零星種植,如果各地達到連片種植,形成一定面積,花生種植戶也有望享受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優惠政策。
“內地花生單產平均在300多公斤,新疆花生單產平均在500多公斤,最高可以達到800公斤,這與新疆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沙生土質多有很大關系,新疆非常適合推廣花生大面積種植。再加上研發制造花生采收設備的企業紛紛登陸新疆,新疆大力發展花生產業正當其時。”劉峰說,今年,山東魯花種業有限公司花生種植技術推廣人員的足跡已經遍布焉耆盆地、塔里木河一帶。
劉峰透露,與棉花等一些農產品(000061,股吧)一樣,塞內加爾、美國等地進口的花生米運到青島港,每噸比國內便宜。新疆的花生米運到山東加工,每噸運費達900元。魯花集團之所以看重在新疆推廣花生種植,一方面是需要優質的原料,保持好花生壓榨油中龍頭老大的品牌和地位,一方面是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為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一份力量。
山東人宋新堂是克拉瑪依市源禾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顧問,他3年前來到新疆后,便被適合種植花生的新疆土地所吸引,于是扎下根來致力于發展花生產業。他認為,發展花生產業必須形成產業鏈,強化各個環節服務。新疆種植花生在采收晾曬等方面的優勢明顯大于內地,但新疆存在區域氣候差異等難題,不同區域的種植管理條件千差萬別。例如,克拉瑪依市就存在大風次數多,夏季地表溫度高等影響花生生長的不利因素。因此,各地發展花生產業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擴張。
在頭腦冷靜的企業家、專家、種植大戶眼中,新疆的花生產業就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寶寶,不能走得太快,需要穩步前行,在不斷嘗試中探索成熟路徑。劉峰說:“先培育種植大戶,大戶獲益后自然會帶動普通農戶,然后形成合作社。企業希望循序漸進地推進,讓農民少擔風險、少走彎路,盡快達到增收目的。” 短評打破傳統思維尋找增收突破口 本報記者石速
全球經濟的每一個波動,都會對農業形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在此情況下,農民依賴某種作物的慣性被打破,必須要尋找增收的突破口。近幾年,天山南北一些種植大戶能夠打破傳統思維,做花生、枸杞、中藥材等新興產業文章,說明農民在種植業上主動尋找增收突破口的意識更強了。
以棉花為主的白色產業,以番茄和色素辣椒為主的紅色產業,是新疆的優勢產業。然而,近兩年,世界經濟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范圍內農產品普遍存在供給過剩現象,尤其是棉花價格持續低迷,讓不少棉農嘗到了豐產不豐收的滋味。一些農民甚至出現這樣的苦惱:種棉花賺錢少了,種玉米和大豆賺錢少了,種番茄和辣椒賺錢少了,林果產品價格下降了,到底種什么經濟作物?
其實,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一些農產品價格出現波動在所難免,關鍵是農民怎樣在農田里尋找新的增收突破口。近年來,自治區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探索出了不少寶貴的經驗,為廣大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保障。各級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對口援疆省市甚至“訪惠聚”工作組都在積極地想辦法,引導農民種植市場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越來越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牽手農戶,培育或做大了一個個新興產業。
農產品市場競爭的國際化,既是殘酷的現實,也暗藏著機遇,農田里總有增收突破口。在光熱和水土資源均占明顯優勢的新疆,只有引進和培育出更多的經濟作物,形成更多的優勢產業,農民才能在多種經營中規避種植業上的風險,才能在多個產業鏈中擁有增收的機會。因此,新疆需要更多的像魯花集團這樣的知名農業產業化企業來“產業援疆”,需要更多的農業科技研發人員來創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也需要更多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9月18日,在克拉瑪依市興農湖農場花生高產示范基地,來自南北疆的種植大戶們在觀摩花生機械化采收作業。
如果您有更多關于花生的信息想要知道,可以點擊查看農業之友網站花生頻道詳細了解,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西寧大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
【西寧大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生態養殖,打造地方品牌,推進產業融合……為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轉型升級,釋放農村產業發展新活力,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推動農村產業優質高效發展。
2019-08-10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西寧大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
【西寧大通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生態養殖,打造地方品牌,推進產業融合……為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轉型升級,釋放農村產業發展新活力,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推動農村產業優質高效發展。
2019-08-10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河北省將培育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
【河北省將培育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從8月6日召開的全省鄉村旅游發展暨民宿質量提升交流活動上獲悉,河北省將以“周末在冀”鄉村旅游品牌為統領,開發培育太行山水人家、長城文化老家、壩上草原牧家、湖泊濕地船家、華北田園農家、海濱海島漁家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形成特色鮮明、...
2019-08-10綜合資訊農業資訊
河北省將培育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
【河北省將培育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從8月6日召開的全省鄉村旅游發展暨民宿質量提升交流活動上獲悉,河北省將以“周末在冀”鄉村旅游品牌為統領,開發培育太行山水人家、長城文化老家、壩上草原牧家、湖泊濕地船家、華北田園農家、海濱海島漁家六大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形成特色鮮明、...
2019-08-10綜合資訊農業資訊
大連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大連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立足市情農情,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大連市先后出臺《關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意見》和《大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綱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2019-08-09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大連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大連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立足市情農情,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大連市先后出臺《關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意見》和《大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綱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2019-08-09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安徽休閑農業帶動農民就業58萬余人
【安徽休閑農業帶動農民就業58萬余人】從安徽省統計局獲悉,今年以來,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整體發展質量不斷提升,上半年,全省休閑農業接待游客1.1億人次,綜合營業收入490億元,從業人員73.6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8.3萬人。
2019-08-09綜合資訊農業資訊
安徽休閑農業帶動農民就業58萬余人
【安徽休閑農業帶動農民就業58萬余人】從安徽省統計局獲悉,今年以來,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整體發展質量不斷提升,上半年,全省休閑農業接待游客1.1億人次,綜合營業收入490億元,從業人員73.6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58.3萬人。
2019-08-09綜合資訊農業資訊
農業農村部緊急部署第9號臺風“利奇馬”防御工作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今年第9號臺風“利奇馬”目前位于我國浙江省象山南偏東方向洋面上,將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10日凌晨到中午在浙江沿海登陸(臺風或強臺風級),也可能在浙江近海北上。
2019-08-09綜合資訊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