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種選擇適合我省種植的品種有大雞黃、大骨青、劍葉、絲蕹、大雞青等。
二、播種時期大棚栽培基本上可以周年生產,周年供應,為了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應安排在10月至12月播種,12月至翌年3月上市。
三、整地施肥空心菜生長速度快,分枝能力強,需肥水較多,宜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入腐熟有機肥1500―200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充分與土壤混勻,起成高20厘米、寬130―150厘米的畦(包溝)。
四、浸種催芽空心菜種子的種皮厚而硬,若直接播種會因溫度低而發芽慢,如遇長時間的低溫陰雨天氣,則會引起種子腐爛,因此宜進行催芽,可用30℃左右的溫水浸種18―20小時,然后用沙布包好置于30℃的催芽箱內催芽,當種子有50%―60%露白時即可進行播種。
五、播種空心菜可撒播或條播,每畝用種量為1.5―2.0公斤,撒播后用細土覆蓋1厘米厚左右,條播可在畦面上橫劃一條2―3厘米深的淺溝,溝距15厘米,然后將種子均勻地撒施在溝內,再用細土覆蓋,然后用遮陽網覆蓋畦面,再淋水,出苗后即可揭開遮陽網。
六、大棚內的管理
1、溫濕度管理冬季空心菜大棚栽培時,氣溫低,濕度大,且持續的低溫陰雨天氣時間長,對喜溫的空心菜生長極為不利,因而保溫防寒是反季節栽培的關鍵。播種后,應及時密封好大棚,保證棚內溫度高于10℃,否則會引起凍害,同時在陽光充足,溫度較高時,應加強通風排濕,盡量避免大棚內的溫度高于35℃,防止植株發生病害,以保持植株的旺盛生長,提高產量。大棚內的空氣相對溫度在較高濕度和陰雨天可能會達到100%,此時必須及時揭開大棚兩端或四周的薄膜進行透氣。
2、肥水管理空心菜是多次采收的作物,因此除施足基肥外,必須進行多次分期追肥才能取得高產,苗期可用10%―15%的稀人糞尿淋施,畝用量為1000―1500公斤,當幼苗有3―4片真葉時,用復合肥15―20公斤和尿素2―4公斤混合施用,采收期每采收1次用復合肥5―8公斤(每畝)追肥。空心菜需水量較大,應經常澆水以保持土面濕潤。
3、病蟲害防治主要病害有苗期的猝倒病和莖腐病,是由于氣溫低,相對濕度過大所引起的,通過降濕可減輕病害的發生,可用瑞毒霉700倍或卡霉通800倍噴霧防治。
主要蟲害有螨類和紅蜘蛛,可用克螨特1000倍或卡死克1500倍噴霧防治。
4、采收一般播種后35―45天,當空心菜植株生長到35厘米高時應及時采收。
以上就是空心菜塑料大棚栽培技術的介紹了,希望本文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可以到農業之友--空心菜頻道,查看更多關于空心菜的信息。
產業扶貧必須先解決銷路問題
【產業扶貧必須先解決銷路問題】遼寧日前印發方案,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發揮高速公路服務區優勢,在節點服務區及鄰近扶貧點服務區設置扶貧商品專區、專柜;支持發展“電商+龍頭企業+農戶”的直采直銷模式等。
2019-09-11綜合資訊快訊
產業扶貧必須先解決銷路問題
【產業扶貧必須先解決銷路問題】遼寧日前印發方案,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貧困地區農特產品;發揮高速公路服務區優勢,在節點服務區及鄰近扶貧點服務區設置扶貧商品專區、專柜;支持發展“電商+龍頭企業+農戶”的直采直銷模式等。
2019-09-11綜合資訊快訊
11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部署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
日前,經國務院同意,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林草局等11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對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作出總體部署。
2019-09-11綜合資訊快訊
11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部署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
日前,經國務院同意,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林草局等11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對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作出總體部署。
2019-09-11綜合資訊快訊
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開工建設
【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開工建設】9月8日,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在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舉行開工奠基儀式,標志著該項目正式在該區啟動。
2019-09-11綜合資訊項目
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開工建設
【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開工建設】9月8日,三門峽中墾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項目在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舉行開工奠基儀式,標志著該項目正式在該區啟動。
2019-09-11綜合資訊項目
廣東建設18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 帶動123萬農民就業
據廣東省農業農村廳9日消息,目前,廣東省已創建10個國家級、119個省級、5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覆蓋主要農業縣,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在鄉村產業振興上跑出了“加速度”,帶動了全省123萬農民就業增收。
2019-09-11綜合資訊新農業